0817 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

一、培养目标

1.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

2.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熟练使用外语进行交流和写作;能熟练操作计算机。

3.具有开拓创新能力;能灵活应用本专业所学知识独立开展科学研究;能胜任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应具备的工作。

二、研究方向

1. 化学工程

2. 化学工艺

3. 工业催化

4. 应用化学

5. 生物化工

6. 材料化学工程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学制为3年,即课程学习时间为1年,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为2年,学习年限不超过4年,提前或延期毕业的研究生可按学校有关规定办理。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见《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培养方式包括全脱产、半脱产、不脱产三种方式(含联合培养、委托培养)。培养过程应遵循以下原则:

1、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品质、文明礼貌教育;

2、鼓励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和公益劳动,促进研究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3、导师要从每个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精心制订每个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导师所在单位要为研究生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4、鼓励聘请外单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学者担任硕士研究生的兼职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合作培养;

5、鼓励跨一级或二级学科的两位导师共同培养一位研究生;

6、研究生课程的授课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和考试方式。除了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外,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7、学生除了选修本专业课程中的人选课程外,还可根据导师要求或个人意愿,选修我校其他院(系)所开设的研究生课程;

8、凡跨学科录取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至少2门本科生必修的主干课程。补修课只记成绩,不记入研究生阶段的总学分;

9、教学实践是培养提高研究生教学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内容可以是40学时左右的课程讲授或辅导、指导实习、协助指导毕业设计或论文等。要求在第四学期前完成,完成后由负责教师写出评语,通过者取得学分,不通过者应重新进行;

10、鼓励研究生在校期间撰写学术论文,一般要求研究生毕业之前要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杂志(含会议论文)公开发表至少一篇学术论文;

11、本专业可跨专业选课,但不得超过2学分。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应修满的学分控制在28-31学分(其中学位课15学分),实践环节学分不少于6学分,整个培养阶段需完成学分为34-37学分。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使研究生受到科学研究的全部训练,培养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对硕士生论文的指导,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提倡组成指导小组,既要发挥导师的专长和主导作用,同时又要注意发挥指导小组及教研室其他人员的作用。

    来自工厂企业的工程硕士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主要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及应用价值。其论文工作以学校导师为主进行指导,同时可根据需要和可能从选送单位聘1-2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协助指导教师。硕士生应在第三学期提交文献总结及选题报告,并经考核通过后,方可进入论文工作。

 硕士生论文的要求:

1、对所研究课题应有的新的见解,对某些理论或生产技术问题力求在理论或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要求新见解有科学依据,但不一定要求对新见解进行再实践的验证或生产检验。

2、论文工作必须有一定的难度、深度、广度和工作量。论文应是由本人独立完成,要能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从文献综述、选题报告、确定合理的研究方案,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等,均应表明作者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论文一般应包括立题依据(调查研究和文献综述)、实验方法、数据处理、理论分析及结论。文末应附有参考文献及科学研究过程中经过整理的原始数据,论文要求文字通顺、条理清晰、书写工整、图表精确、计量单位正确。

七、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按《贵州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执行。

八、主要参考书目

[1] ()瓦拉斯(Walas,S.M.)著;韩世钧等译. 化工相平衡[M]. 中国石化出版社,

1991.10

[2] ()T·迈克尔·邓肯[T. Michael Duncan],杰弗里·A·雷默[Jeffrey A. Reimer]著;

陈晓春,李春喜译. 化工过程分析与设计导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工业装备与

信息工程出版中心,2004.1

[3]黄仲涛.工业催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4] [史密斯] (Smith,J.M.)原著;田福助译. 化工热力学[M]. 台北:徐氏基金会,

2000

[5]朱自强编. 流体相平衡原理及其应用[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0

[6]胡英编. 流体的分子热力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2

[7] J. M. Prausnitz, R. N. Lichenthaler and E. G. Azevedo, Molecular Thermodynamics

of Fluid-Phase Equilibria, Prentice-Hall Inc., Englewood Cliff, 1986

[8] K. E. Smith and H. C. Van Ness, Introduction to Chemical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3r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75

[10]袁渭康,朱开宏.化学反应工程分析[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11]王安杰,周裕之,赵蓓 化学反应工程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2] Smith J. M. Chemical Engineering Kinetics3rd ed. McGraw Hill. 1981
[13] Froment G.F. and Bischoff K.B. Chemical Reactor Analysis and Design 2nd ed.

John Wiley &sons1990

[14]邓修,化工分离工程[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15] C.J King,分离过程[M],化学工业出版社,1987           

[16]朱长乐.膜科学与技术(第二版)[M]. 北京:高教出版社,2004

[17] E.J HoffmanAzeotropic and Extraction Distillation,John wiley & sons.1976

[18]赵振国主编,应用胶体与界面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19]李玲译.膜技术基本原理(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0]刘茉娥等编著.膜分离技术基础[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21]刘蜜新,罗国安等编,仪器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2]何金兰,杨可让等遍,仪器分析原理[M],科学出版社, 2002

[23]陈培榕,邓勃编,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4]荣国斌,袁履冰等遍,高等有机化学[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5](美)史密斯,马奇编著,李艳梅译,高等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与结构[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6]闫鹏飞,郝文辉,高婷. 精细化学品化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7]王明慧,精细化学品化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8]张先亮, 陈新兰,精细化学品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29]王利民,田禾. 精细有机合成新方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0]陈培榕,李景虹,邓勃. 现代仪器分析实验与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1]张生勇. 不对称催化反应原理及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科学出版社,2002.

[32]王细荣,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3]Francis A. Carey, Richard J. Sundberg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2Plenum Press1990

[34]宁永成编,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M],科学出版社,2000

[35]徐筱杰等编,建筑-从分子到材料[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36]刘育,尤长城等编,超分子化学-合成受体的分子识别与组装[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37]吴世晖、周景尧等编,中级有机化学实验[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38]朱明华等著,仪器分析(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39]朱若华,晋卫军著,室温磷光分析法[M],科学出版社,2003年。

[40]许金钩,王尊本主编,荧光分析法(第三版)[M] 科学出版社,2004年。

[41]童林荟,申宝剑著,超分子化学研究中的物理方法[M]科学出版社,2006年。

[42]Gary D. ChristianAnalytical Chemistry. John Wiley, 2003.

[43]Harrey, Modern Analytical Chemistry, McGraw-Hill, 2000.

[44]刘国诠编,色谱技术丛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

[45]蒲国刚等,电化学分析,中国科大出版社,1993

[46]李启隆等,电分析化学,北师大出版社,1995

[47]傅若农等著,近代色谱分析,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

[48]孙传经等,气相色谱分析原理与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1985

[49]马成龙等,近代原子光谱分析,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

 

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硕士课程设置一览表

 

类别

课程名称

课程编号

学时

学分

教学方式

学期

考核方式

任课

教师

备注

学位课

公共课

英语

10657M101

144

4

讲课

 

考试

校统一

6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10657M109 

36

2

讲课

 

 

 

公共学位课

传递过程原理

081701M04

54

3

讲课

 

 

考试

林倩

李天祥

3学分

选择学位课

化学反应工程分析

081701M02

54

3

讲课

 

 

考试

徐梅松

6学分

高等化工热力学

081701M01

54

3

讲课

 

 

考试

李天祥潘红艳

高等有机化学

070301M13

54

3

讲课

 

 

考试

曾晞

倪新龙

 

现代分析化学

070302M15

54

3

讲课

 

 

考试

牟兰

曾晞

 

精细化学品化学

081704M01

54

3

讲课

 

 

考试

精细有机合成新方法

081704M02

54

3

讲课

 

 

考试

欧阳贵平

有机反应机理与合成

081704M03

54

3

讲课

 

 

考试

吴剑、池永贵

非学位课

公共必修课

自然辩证法概论

10657M107

18

1

讲课

 

 

考试

校统一

8学分

 

应用数理统计

10657M203

36

2

讲课

 

 

考试

校统一

专业英语

10657Z114

18

1

讲课

 

 

 

考试

 

化工必修

实验方法

081702M09

36

2

讲课

 

 

 

考试

林倩

陈前林等

现代化工进展

(系列讲座)

081701M05

36

2

 

 

 

论文

林倩等

化学必修

现代化学进展

(系列讲座)

070300M03

36

2

讲课

 

 

考查

导师组

近代化学实验

070301M06

36

2

实验

 

 

考查

牟兰等

精化必修

有机波谱解析

081704M02

36

2

讲课

 

 

 

 

合成设计实验

081704M03

36

2

讲课

 

 

 

选修课

表面化学与胶体化学

080502M07

36

2

讲课

 

 

考试

刘定富

安燕

5-8学分

膜科学与技术

081701M06

36

2

讲课

 

 

论文

田蒙奎

杨敏

数理方程

082203M05

36

2

讲课

 

 

考试

 

现代仪器分析

080502M16

36

2

讲课

实验

 

 

考试

肖仁贵

廖霞

绿色化学与技术

081701M13

36

2

讲课

 

 

论文

曹建新

谢燕

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081701M08

36

2

讲课

 

 

论文

曹建新

杨林

纳米材料化学导论

081701M12

36

2

讲课

 

 

论文

陈前林

刘飞

催化技术

081702M07

36

2

讲课

 

 

 

潘红艳

田蒙奎

化工过程分析与模拟

081701M11

36

2

讲课

 

 

考试

林倩

李焱

高等分离工程

081701M03

36

2

讲课

 

 

考试

林倩

李焱

有机合成实验

070301M19

36

2

实验

 

 

 

张前军

马培华

超分子化学

070301M12

36

2

讲课

 

 

 

陶朱

倪新龙

X-衍射结构分析

070301M18

36

2

讲课

 

 

 

张云黔

肖昕

 计算机化学

081704M05

36

2

讲课

 

 

 

金林红

药物分子设计

081704M11

36

2

讲课

 

 

 

鲍小平

科技论文写作与文献检索

081704M14

36

2

讲课

 

 

 

薛伟

仪器分析实验

081704M13

36

2

讲课

 

 

 

胡德禹、张钰萍

计算化学进展

081704M15

36

2

讲课

 

 

 

胡德禹、吴剑

现代生物技术

081704M16

36

2

讲课

 

 

 

陈卓、李向阳

培养环节

入学教育                                                          1学分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1学分

助教、助研或助管                                                  1学分

三年参加20次学术活动                                             1学分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答辩时间(第二学年开始两周内完成)                1学分

公开作学术报告至少一次                                            1学分

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                                                1学分

参加我校认可的外国语水平考试,达到规定的分数线

学位论文研究成果需达到《贵州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中的有关规定

参加我校认可的外国语水平考试,达到规定的分数线

说明:  课程总学分28—31学分,学位课学分15学分,培养环节学分不少于6学分,共34—37学分。